龍井屬于綠茶,其茶葉形態(tài)優(yōu)美、較為光滑,且顏色翠綠,茶香濃郁持久,茶湯碧綠清澈,滋味香醇。而且龍井茶每年可以采摘三十次,其中最初采摘的茶葉品質(zhì)更佳,而最后一批茶葉品種較差。
依據(jù)《地理標志產(chǎn)品龍井茶》中的規(guī)定:龍井茶分為錢塘、越州、西湖三大產(chǎn)區(qū),其中僅西湖產(chǎn)區(qū)內(nèi)所產(chǎn)的茶葉為“西湖龍井” 茶,另兩產(chǎn)區(qū)則稱為 “龍井茶” 。
1、西湖產(chǎn)區(qū)
即西湖風景名勝區(qū),為龍井茶西湖產(chǎn)區(qū)。
西湖龍井分一級產(chǎn)區(qū)和二級產(chǎn)區(qū),一級產(chǎn)區(qū)包括“獅(峰)、龍(井)、云(棲)、虎(跑)、梅(家塢)”五大核心產(chǎn)區(qū),二級產(chǎn)區(qū)是除了一級產(chǎn)區(qū)外西湖區(qū)所產(chǎn)的龍井,如,龍塢、轉(zhuǎn)塘、留下、雙浦等地。
2、錢塘產(chǎn)區(qū)
包括杭州市蕭山、濱江、余杭、富陽、臨安、桐廬、建德、淳安等縣(市、區(qū))現(xiàn)轄行政區(qū)域。
3、越州產(chǎn)區(qū)
包括紹興市紹興、越城、新昌、嵊州、諸暨等縣(市、區(qū))現(xiàn)轄行政區(qū)域以及上虞、磬安、東陽、天臺等縣(市)現(xiàn)轄部分鄉(xiāng)鎮(zhèn)區(qū)域。
1、生津止渴,消除疲勞,龍井茶中的咖啡堿能夠興奮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幫助人們振奮精神、增進思維、消除疲勞、提高工作效率。
2、抗氧化、抗腫瘤、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,可以抑制血壓上升,抑制血小板聚集,起到抗菌、抗過敏的作用。
3、龍井茶具有利尿的作用,茶葉中的咖啡堿和茶堿都具有利尿的作用,可以輔助治療水腫。
4、有抑制動脈硬化的作用,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有活血化瘀、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,經(jīng)常飲茶的人,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(fā)病率相對來說能夠降低些。
5、可以減肥養(yǎng)顏,龍井茶中的咖啡堿、肌醇、葉酸、泛酸等多種的化合物能夠調(diào)節(jié)脂肪代謝,茶多酚和維生素C能夠降低膽固醇和血脂,所以喝龍井茶可以減肥。
6、延緩衰老,龍井茶中的茶多酚可有效清除多余的自由基,防止脂肪酸的過氧化。
7、防齲齒的作用,茶中含有氟,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(zhì)有很大的親和力,能變成一種較為難溶于酸的物質(zhì),就像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一樣,能夠提高牙齒防酸、抗齲能力。
8、具有抗菌抑菌的作用,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細菌,能夠凝固細菌的蛋白質(zhì),將細菌殺死,可以用于治療腸道疾病,比如霍亂、痢疾、腸炎等;對于皮膚的潰爛、生瘡和外傷,用濃茶沖洗患處,有消炎殺菌的作用;另外對口腔發(fā)炎、口腔的潰爛、咽喉的腫痛等都有很好的作用。
1、香郁
龍井茶在制作時,有一道堆放的工藝。這道工序,是在龍井茶采摘后進行半天左右的晾曬過程,減少了其中的青草味道以及苦澀味,增進茶香,提高鮮爽度。龍井茶口感香味清高醇正,味道甘甜,湯色清碧,悅目迷人之感。品飲欣賞,齒頰流芳,沁人肺腑。龍井茶的優(yōu)點是香郁葉醇,非濃厚之感,宜細細品味慢啜,非下工夫不可以領略到其香味優(yōu)點。
2、色綠
龍井茶保留了鮮葉的絕大多數(shù)天然物質(zhì),色澤嫩綠,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與追捧,也是當之無愧的國飲。湯色是指茶葉開湯后溶解在茶湯中的各種色素和多酚類物質(zhì)的色覺反映。龍井茶的湯色以清澈明亮為好,茶湯顏色是黃綠明亮的,明前茶尤甚,雨前茶稍遜之。
3、形美
龍井茶在制作過程中,為了提高茶葉品質(zhì),自有一套講究的炒茶十大手法。而這一步,是對茶胚的初步定型。真正定型的輝鍋工藝,是將龍井整形炒干的關鍵時刻。春茶中的特級西湖龍井、浙江龍井茶外形扁平光潔,苗鋒尖削,芽長于葉,色澤嫩綠,體表無茸毛;味道清爽或濃醇;葉底嫩綠,尚完整。其他各級龍井茶伴隨著等級的降低,外形色澤由嫩綠→青綠→墨綠,茶身從小到大,茶條由光潔至粗糙;香氣由嫩爽轉(zhuǎn)為濃粗,四級茶逐漸有粗味;葉底由嫩葉轉(zhuǎn)為對夾葉,色澤由嫩黃→青綠→黃褐。
4、味甘
龍井茶以采摘細嫩著稱,采摘嫩度的不同分為蓮心、雀舌、旗槍,鮮葉嫩勻度構(gòu)成龍井茶品質(zhì)的基礎。只采一個嫩芽的稱蓮心,采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,葉形如雀舌的稱雀舌。鮮葉的細嫩加上獨特的制作工藝,打造出的滋味鮮爽的龍井茶。
1、西湖龍井
西湖龍井具有茶形扁平光滑、苗鋒尖削、芽長于葉、色澤嫩綠、體表無茸毛的特點,沖泡后湯色嫩黃明亮、葉底嫩綠完整、香氣清芬、滋味鮮爽濃醇。
2、大佛龍井
大佛龍井具有茶形扁平光滑、尖削挺直、色澤綠翠勻潤的特點,沖泡后湯色黃綠明亮、葉底細嫩成朵、香氣嫩香持久、略帶蘭花香、滋味鮮爽甘醇。
3、錢塘龍井
錢塘龍井具有茶形勻齊、扁平光滑、挺直尖削、色澤翠綠鮮潤的特點,沖泡后湯色嫩綠、明亮清澈、葉底細嫩成朵、嫩香馥郁持久、滋味鮮爽甘醇。
4、越州龍井
越州龍井具有芽葉細嫩、茶形勻齊、扁平光滑、色澤翠綠嫩黃的特點,沖泡后湯色清澈明亮、葉底嫩勻成朵、香氣馥郁、滋味醇厚。
5、獅峰龍井
獅峰龍井具有條索緊致緊結(jié)、苗鋒尖削、芽長于葉、色澤翠綠的特點,沖泡后湯色透亮純凈、嫩綠通透、葉底嫩綠尚完整、香馥如蘭、滋味甘甜醇厚。
1、采摘
高級西湖龍井向來就強調(diào)要早采。其中以清明前采制的西湖龍井品質(zhì)為最佳,稱為“明前茶”,谷雨前采制,稱為“雨前茶”。其次西湖龍井的采摘也十分強調(diào)細嫩和完整,一般一公斤極品明前西湖龍井,需要采摘至少八萬個細嫩芽葉,故極為名貴。其采摘標準是完整的一芽一葉,芽長于葉,芽葉全長約1.2厘米。
2、攤放
采回的鮮葉在室內(nèi)進行薄攤,厚度為1厘米左右。經(jīng)2小時以上攤放后,使部分水份揮發(fā),散發(fā)青草氣,增進茶香,減少苦澀味,增加氨基酸含量,提高鮮爽度,使炒制的西湖龍井外形光潔,色澤翠綠。經(jīng)過攤放的鮮葉需進行篩分,分成大、中、小三檔,分別進行炒制,這樣不同檔次的原料,采用不同鍋溫、不同手勢來炒制,才能恰到好處。
3、殺青
殺青,又稱青鍋,即殺青和初步成型的過程。當鍋溫達80~100°C時,涂抹少許植物油脂于鍋內(nèi),投入約100克經(jīng)攤放過的葉子,開始以抓、抖手式為主,散發(fā)一定的水分后,逐漸改用搭、壓、抖、甩等手式進行初步成型,壓力由輕而重,達到理直成條、壓扁成型的目的,炒至七八成干時即起鍋,歷時12~15分鐘。
4、回潮
殺青后,放于陰涼處進行薄攤回潮。攤涼后篩去茶末、簸去碎片,歷時約40~60分鐘。
5、輝鍋
回潮后的茶葉倒入鍋中,進一步整形炒干,完成定型。通常是四鍋青鍋葉合為一鍋輝,葉量約250克,鍋溫60~70°C,歷時20~25分鐘,鍋溫分低、高、低三個過程,手式壓力逐步加重,主要采用抓、扣、磨、壓、推等手法。其要領是手不離茶,茶不離鍋。炒至茸毛脫落,扁平光滑,茶香透出,折之即斷。
6、分篩
用篩子把茶葉分篩。簸去黃片,篩去茶末,使成品大小均勻。
7、挺長頭
把篩出的大一點的茶葉再一次放入鍋中,將其挺直,歷時約5~10分鐘。
8、歸堆
將成品分包成0.5公斤一包或其它重量包裝,分開保存。
9、收灰
炒制好的西湖龍井極易受潮變質(zhì),須將歸堆后的成品茶,放入底層鋪有塊狀石灰(未吸潮風化的石灰)的缸中加蓋密封封存一星期左右,西湖龍井的香氣更加清香馥郁,滋味更加鮮醇爽口。
1、觀茶形
通過觀茶形能辨別龍井茶的好壞,其中好的龍井茶外形狹長,茶葉表面光滑,沒有絨毛,色澤翠綠油潤。而不好的龍井茶條索勻整度不高,顏色偏青綠色或者墨綠色。
2、聞香茶
取一片龍井茶,將其碾碎成末,然后湊近細聞,好的龍井茶香味清爽,帶有清淡的豆香味,沁人肺腑。而壞的龍井茶香氣不顯,甚至還帶有霉味、潮味、餿味。
3、品茶湯
想要辨別龍井茶的好壞,還可以品飲茶湯。好的龍井茶滋味鮮爽,飲后口齒清新,且茶湯比較順滑。而壞的龍井茶味道較為濃烈,甚至還會帶有苦澀味。優(yōu)質(zhì)龍井茶的湯色通常表現(xiàn)為嫩綠、明亮、清澈。
4、看葉底
優(yōu)質(zhì)龍井茶的葉底也是極具觀賞性的,芽葉細嫩成朵,嫩綠明亮。尤其沖泡在玻璃杯中,勻齊的細嫩芽葉在杯中跳躍起舞,交相輝映,賞心悅目。
明前龍井比雨前龍井好,明前龍井由于采摘的時間比較早,茶葉比較嫩,口感較清甜回甘,而且明前茶產(chǎn)量低,茶葉價格昂貴。明前茶口感較清爽嫩滑,沒有雨前茶的苦澀感,因此大部分人更喜歡明前茶。但也有少部分喜歡更鮮的茶葉,覺得雨前茶口感更好的。
正宗的龍井茶是絕對不便宜的。西湖龍井茶價格起碼上千元,可以分為明前龍井與雨前龍井。其中,因為明前龍井是頭茶,茶嫩、加上產(chǎn)量少,所以價格都要高很多,一斤5000-8000元,雨前龍井是清明后,谷雨前采制的龍井茶,價格就要低許多,一般一斤是在1000-3000元左右。而錢塘龍井和越州龍井價格就會低許多,一斤幾百元可以買到。
1、看數(shù)量
龍井茶毫的數(shù)量沒有發(fā)霉現(xiàn)象產(chǎn)生的霉菌多。龍井茶毫鮮葉嫩度越高,茶毫的數(shù)量就越多。但是在龍井茶的加工過程中,輝鍋的工序中,有一部分作用是磨掉龍井茶毫。故此,茶葉上的龍井茶數(shù)量一般不多。而發(fā)霉,是指茶葉變質(zhì)產(chǎn)生片狀,數(shù)量上尤其宏觀的霉菌。故可根據(jù)數(shù)量上來辨別。
2、看顏色
龍井茶毫的顏色呈現(xiàn)為白色,發(fā)霉為茶葉變質(zhì)產(chǎn)生的呈現(xiàn)白色,黃色等等顏色。辨別的時候注意當中的顏色,仔細辨別。
3、看形狀
龍井茶毫的形狀為絮狀的小白球,發(fā)霉則是成片的絲狀的霉菌。
碧螺春和龍井在產(chǎn)地、外形、滋味、香氣方面均有區(qū)別。
1、產(chǎn)地:碧螺春產(chǎn)于江蘇蘇州太湖的洞庭東西兩山,而龍井產(chǎn)于浙江杭州。
2、外形:碧螺春為卷曲呈螺,而龍井為條索狀,扁平尖削。
3、滋味:碧螺春滋味甘醇,龍井為鮮爽回甘。
4、香氣:碧螺春為花果香,龍井為豆香。
1、分類不同
兩者是不同種類的茶葉,龍井茶屬于綠茶,葉形扁平而挺直,色澤嫩綠,香氣鮮嫩滋味清爽。而白茶色澤似雪,外形細長,特別是白毫銀針更是呈現(xiàn)出針形的細長外形,口感棉潤細膩。
2、制作工藝
傳統(tǒng)的龍井茶需要經(jīng)過十大手法,而現(xiàn)在的制作工藝逐漸變化,但也要經(jīng)過采摘、晾曬、揉捻和炒制這幾個過程,不同的炒制手法造就了龍井茶不同的分類,品質(zhì)各有特色。
白茶的制作不需要經(jīng)過殺青和揉捻的工藝,只需要萎凋和干燥。白茶的制作工藝簡單而質(zhì)樸,這也是它格外吸引茶客的特殊之處。
3、口感不同
龍井茶屬綠茶,所以它與白茶的口感不同也很正常。白茶的香氣濃醇,經(jīng)過多次沖泡也依然留有余香,后味悠長。但綠茶味道醇香,苦味較輕。但總的來說,龍井茶和白茶的香氣有相似之處,所以很多愛喝龍井茶的朋友也非常喜歡白茶的味道。
一、上投法
1、準備大約200ml的玻璃杯(茶水比例約1:50),倒入85℃左右的沸水后再放入4克左右龍井茶葉。
2、等待龍井茶葉一片一片慢慢下沉。
3、龍井茶葉在茶杯中慢慢舒展,上下沉浮。
4、靜待茶葉上下浮動,湯明色綠,龍井茶葉溶出茶湯后,即可品嘗。
二、中投法
1、準備大約200ml的玻璃杯,先在杯中倒入約三分之一的85℃左右沸水,之后再放入5~7克左右龍井茶葉。
2、待龍井茶葉慢慢舒展后,可輕微搖動茶葉,使干茶更快融入,再加滿沸水即可飲用(注:水不能加的太滿)。
3、靜待茶葉上下浮動,龍井茶葉溶出茶湯后即可品嘗。
三、下投法
準備瓷蓋杯,溫杯,投入適量龍井茶葉。加入少許適溫開水,拿起沖泡杯,徐徐搖動使茶葉完全濡濕,并讓茶葉自然舒展。
待茶葉稍為舒展后,加入九分滿開水,等待茶葉溶出茶湯。用杯蓋稍微撥動茶湯,使茶葉溶出的茶湯更平均,倒入小茶杯中品飲。
1、用剛燒的開水溫杯,用茶匙從茶葉罐里取適量茶葉(一般一次放5-7g,根據(jù)個人口味而定)放入玻璃杯中。
2、待開水涼至85度左右,高提水壺,沖入適量的水,已覆蓋所有茶葉為佳。
3、溫潤茶芽:采用“回旋斟水法”向杯中注水少許,以1/4杯為宜,溫潤的目的是浸潤茶芽,使干茶吸水舒展,為將要進行的沖泡打好基礎。搖香30秒左右,手捧玻璃杯,朝一個方向輕輕搖動玻璃杯,讓茶葉濕潤均勻受熱。
4、用開水溫過杯,倒出水,再投放茶葉,再用懸壺高沖法注入開水至九分滿。溫潤的茶芽已經(jīng)散發(fā)出一縷清香,這時高提水壺,讓水直瀉而下,接著利用手腕的力量,上下提拉注水,反復三次,讓茶葉在水中翻動。
5、品飲:杯中茶水喝到一半時,就可以續(xù)水了,沖泡的時間,是要隨沖泡次數(shù)而增加。
沖泡龍井茶在水溫方面很有講究,應用約75到85℃的水。千萬不要用100℃沸騰中的水,因為龍井茶是沒有經(jīng)過發(fā)酵的茶,所以茶葉本身十分嫩。如果用太熱的水去沖泡,就會把茶葉燙壞,而且還會把苦澀的味道一并沖泡出來。
龍井茶不需要洗茶,龍井茶屬于綠茶類,不經(jīng)發(fā)酵,是采用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為原料加工制成,茶葉細嫩程度高,且龍井茶注重鮮爽口感,其內(nèi)物質(zhì)析出速度較快,洗茶會使茶內(nèi)營養(yǎng)成分、口感與香氣流失,因此正常情況下龍井茶不需要洗茶,可直接沖泡飲用。
一般來說,龍井茶只需要沖泡3-5分鐘即可飲用。
1、袋藏法(短期內(nèi))
目前用得較多的是用食品袋貯藏茶葉,這也是家庭貯藏茶葉最簡便,最經(jīng)濟的方法之一。
要選用專用的食品或茶葉專用袋,再或者復合型牛皮紙袋。食品袋材料的密度要高,盡量減少氣體的通透,食品袋本身不應有漏洞和異味。另外,食品袋的質(zhì)地要好,強度要高。
具體做法: 將茶葉裝入袋子內(nèi)之后,將袋內(nèi)多余的空氣擠掉,將袋口密封完整,避免進入氣體,最后放置在陰涼、干燥處即可。
2、冷藏法(長期)
用冰箱冷藏龍并茶,可以收到令人較為滿意的效果。但有兩點是必須注意的:一是要防止冰箱中的魚腥味污染龍并茶;二是保藏的龍并茶本身必須是干燥的。
具體做法: 將要保存的茶葉裝入鋁箔袋,然后將口封嚴實,封口后裝入馬口鐵罐內(nèi),蓋好蓋子,之后放入冰箱冷藏室直立保存即可,冷藏保存的溫度為0~5℃。
冷藏法特別適合貯藏龍井茶以及其他綠茶,但是注意,冷藏的茶葉最好不要頻繁開箱或打開,避免水汽進入。